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。端午,本名“端五”,端为初之意。
端午节的来历,其说不一,以纪念屈原的传说居多。屈原,战国时期楚国人,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,曾做过左徒、三闾大夫。他学识渊博,主张彰明法度,举贤受能,东联齐,西抗秦,但受反动贵族子兰所谗,先后两次被楚怀王、襄王放逐。最后,他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,对昏庸君主的满腔忧怨投汨罗江自杀。
南朝梁人宗懔《荆楚岁记》:“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,人伤其死,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,今竞渡是其迹。”同时代的吴均《续齐谐记》亦载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,楚人哀之,至此日,以竹简储米,投水祭之。汉建武中,长沙区曲见一士人,自云三闾大夫,谓曲曰:闻君当见祭,甚善,常年为蛟龙所窃,今若有患,当以楝叶塞其上,以五彩缚之,以二物蛟龙所惮。”这一传说,反映了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。后来,演变成端午节用竹叶包粽子和划龙船竞渡的习俗,以表拯救屈原之意。
常德,古为楚地,过端午节的习俗,由来已久。
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家家采艾悬挂于门,称为“禳毒”;或剪菖蒲为虎形戴在头上,称为“辟毒气”。锤雄黄置于酒中而饮,或涂小儿两耳,称为“开聋”。屋内外遍洒雄黄水,以避蛇虫。采紫苏、金银花、艾叶洗涤,以消毒害,采可疗疾之杂草,储蓄起来,以供药用。因此日为药王菩萨生日,百草皆是药。取蟾蜍,塞香墨于口,倒挂使干,磨末涂疮疖。家家贴红纸条,上写“五月五日午,天师骑艾虎,赤口上天堂,蚊虫归地府”,叫人念唱。
新婚女婿必备粽子、酒、肉、糖果和蒲扇等礼品至岳父母家拜节,一般亲友互相馈赠。各家设家宴庆节。
常德湖乡素有竞渡(俗称划龙船)的习俗。屈原投江后,常德人在屈原投江之日(农历五月初五)举行竞渡活动以为纪念。
常德龙船没有设置装饰性的头尾,约九丈长、四尺宽,上容十六七对桡手,另有头桡手一人,打鼓一人,耍旗和舵手各一人,共约30余人。以旗为标志,共分花、白、黄、乌、红、紫6种旗,旗帜相异,便是竞争对手,相同则不竞争。龙船进入外河(沅水),始分两派:花、白、黄旗为一派,概舞白旗;乌、红、紫旗为一派,概舞红旗。常德沅水沿岸20多个码头,分属于红白两旗。白旗龙船只能停属白旗的码头,反之亦然。
每年,龙船第一次进入外河要事先向码头送拜帖,称为“拜码头”。龙船到码头时要划3个回合,每次经过码头前,头桡手必须将桡片高举齐头,不断上下摇动,表示向码头敬礼。有的还表演杂技,如竖杨桩(倒立)。有时还唱歌,如“金打龙船两头尖,三间菩萨在头前;头桡手,指挥官;打鼓的,耍旗的,站中间;艄公手,看前面。划齐些!哦嗬嗬!”这时岸上的欢呼声、鞭炮声响成一片。龙船靠岸,码头供给每人一大碗饭,上盖两块肉及蔬菜,称为“供单”,桡手接过饭后,将菜饭一半泼入水中,以祭屈原,余下的自己吃。饭毕上岸,由码头头人出面招待喝酒,并约定时间前来参加龙舟竞赛。
比赛时,红白船各一只为一队,事后将队配好,每五分钟一队。起点设在落路口,并设有指挥台;终点设在盐关,置有锦标。炮声一响,船似箭发,两岸人声鼎沸,鞭炮齐鸣,彩旗招展。将到终点,更是热闹非凡,真是“鼓争渐急标将近,两龙望标目如瞬,坡上人呼霹雳惊,竿头彩挂虹霓晕”(唐朝张建封《竞渡歌》)。
按唐人刘禹锡《竞渡曲》载:用竞渡来纪念屈原始于武陵。此前民间早已有竞渡的风俗。
■据常德史志网